最新网址:bi xiasheng hua.c o m 大汉历十四年十月十二日,长安城,第二工匠里。

大匠贾逸一大早来到作坊厂就愁眉不展,唉声叹气。

东家鲁甲来到作坊看到贾逸这表情问道:“老贾发生了什么事,怎么如此愁眉不展?”

贾逸叹口气道:“家里的小子不争气啊,今年中考没考上学府,以后前途都没了。”

鲁甲笑道:“某当多大事,以老贾你的身家,让小贾再复读一年也不是什么大事。某记得小贾成绩不差,今年只是运气差而已,而且即便没考上,大不了让小贾接你的班,到这里找份差事做。”

贾逸道:“要事情有如此好解决,某也不会在这里唉声叹气了,今年中考已经算是比较好考的一年了,某向学校的夫子打听过,明年毕业的中学生会更多,加上还有复考的,考学府只会更难,而且一年会比一年难,今年考不上以后的机会会更低。”

鲁甲想到几天前人潮涌动的考场感叹:“现在大汉的读书人太多了,考学府的确是难,但小贾中学的学历也不差,能找一份好差事。”

贾逸无奈道:“他要有如此老实,某也不至于唉声叹气了。”

说完他丢出一本大汉月报道:“还不是这上面闹的,现在的小孩你根本不知道他脑子里想什么事情,长安城帝都他不待,他偏偏要去屯垦。”

“且不说南疆的环境是不是人待的?

即便是要屯垦,可他这种地都没种过的,小麦稻子都分不清的人怎么去屯垦,上面怎么说他就怎么信。某跟他苦口婆心说了三天,他硬是不听。”

鲁甲翻看大汉月报,上面就有介绍屯垦出色屯垦人物介绍。

屯垦已经进入第2年,有了去年的基础和经验,今年是全片铺开了,黔中郡和长沙郡涌入了10万青年,建设了十几个南下堡垒,上百村里,开垦的田地达到了两百万亩,他们战天斗地的把蛮荒变成了沃土。

屯垦队这两年来成为了大汉的热点,吸引了整个大汉百姓的目光,尤其是那些家里两三个小孩成年了,朝廷却没有地方的家族。

同时大汉的诸侯,看到朝廷的宣传威力之后,以前一直等靠要,靠着朝廷把囚犯输入到他们的诸侯国,现在他们才发现这太被动。

他们完全可以深入大汉,主动宣传自己的诸侯国,于是在去年的诸侯大会上,以英布,吕臣为首的诸侯,向天子请愿,让他们的官员深入到大汉的乡里宣传自己诸侯国的优势,以吸引百姓前往他们的诸侯国。

天子同意了这个请求。

于是大汉的各路诸侯,派遣自己的官员来到那些中原人口稠密之地,来宣传自己的诸侯国。

大部分的宣传官员手段也是极其简单粗暴,一上来就是送地,只要愿意去他们的诸侯国,100亩地200亩地好商量,300亩400亩也不是不可能,只要去他们的诸侯国,立马就能变成小地主。

除此之外,他们还学习大汉的策略,用幕布宣扬自己诸侯国的富饶,向辽东诸侯重点就介绍鲸鱼这一特产,在幕布上画的和小山一样的鲸鱼,而后告诉这些大汉的百姓,只要去了辽东肉随便吃,哪怕当主食吃都可以。

这点可让大汉的百姓羡慕坏了,虽然这些年他们富裕了一些,但也最多饭吃到饱,肉也就是逢年过节,重大的日子能吃到,没想到辽东如此富裕,当即就有不少百姓决定全家去辽东,当地主吃鲸鱼肉。

这张巨大的鲸鱼幕布可以说为辽东诸侯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而黔中诸侯也不甘示弱,辽东有特产,难道他们就没有。

他们干脆就画出一片参天森林一般的甘蔗林,堆积如山的白糖,然后告诉大汉的百姓,白糖在他们诸侯国只是零嘴,想吃随便吃,为了证实真实性,他们还告诉大汉的百姓,只要肯移民,直接一人先拔一斤白糖。

南洋诸侯,倭岛更加不用说,他们在这波风潮,也学会了宣传的精髓,一個重点宣传自己的香料,价比黄金的檀木,一个重点宣传自己的白银矿,甚至把倭岛叫做银山岛。

还编了一个小故事,说什么一个穷小子,在河边捕鱼,忽然就发现了一块银光闪闪的巨石,带回去一看,结果里面全是白银,他转手把白银卖给朝廷,当即就成赚了几十万,而后回到自己家乡,娶了暗恋的村花,又在倭岛买了上万亩土地,成为了大地主。

总之在事实的基础上尽量夸张的宣传,吸引大汉的百姓前往。

为了加大影响力和宣传力度,他们还组建自己的戏曲团,在中原乡里四处宣传。

还有不少诸侯思绪大开,直接到大汉月报打广告,宣传自己的诸侯国,以期待用这样的方式吸收一批高素质人才。

还有的诸侯干脆就派遣一些已经发达了的治下百姓,让他们富贵还乡,吸引大汉百姓,前往他们的诸侯国。

中原的百姓哪见过这样的宣传攻势,大量的人沦陷。

怎么大汉之外,到处都是财富之地,搞了半天中原才是贫瘠之地啊。

今年大汉移民成果极其丰厚,有上百万大汉的百姓带着自己家的老老少少前往辽东,黔中,南洋等地,徐凡一直想弄个大开拓时代总有几分样子。

当然各大诸侯国的移民不用大汉朝廷费心,大汉朝廷主要关注的重点还是南疆屯垦。

重点宣传的也是他们,今年大汉朝廷还给了他们一个时代先锋的称号。

这些人还会来到长安城,接受天子嘉奖不说,据说还可以去燕宫和天子一起用膳,这简直是这简直是祖坟上冒青烟了,连鲁甲都羡慕他们。

“这要某看了都要迷糊,更不要说小贾这样的青年了,去屯垦也不差,上面不是介绍了一亩地的抵得上中原的五亩地,小贾要去在那里开垦了上百亩田地,还能做一方小地主呢。”

鲁甲也算是小有家产,但他不要说登上大汉月报这样的大型报刊,就算是小型报刊他也没登上过。

贾逸道:“且不说这上面写的是真是假,即便南疆真有如此富饶,但能比得上长安城,在长安城只要有手艺,要赚上千是轻轻松松,这就足够养活一大家子人,但在乡村操劳一辈子也就赚了三瓜两枣,要不然朝廷为什么要强制屯垦,不就是没人愿意去,现在出长安容易但想回长安就难了。”

这个时候工匠宋乐走过来笑道:“大匠话不是这样说,长安虽然安逸,但一辈子也就看的到头了,没有意外大匠你要在这个位置做到退休。

但外面的机会多呀,你看大汉月报上的人,他们吃了一年多的苦现在回报不就来了,登上大汉月报,以后肯定要飞黄腾达。

还有那些去诸侯国的人,大富大贵的也不少,月报上不是经常报道这样的人,富贵还乡,大摆流水席,与全乡的父老大吃大喝三天,这才是大丈夫所为。”

另一个工匠冯地羡慕道:“能登上一次大汉月报,还能去皇宫面见天子,这辈子也算是值了。”

贾逸不屑道:“你们这些小年轻就是好忽悠,你们只看到这上面十个人飞黄腾达,却没有看到有几万人在南疆吃苦,一将功成万骨枯,他们每个人下面都踩着上万人上位。”

宋乐满不在意道:“这本就是世间常理,我大汉想要成为贵族还要拿命去搏,更不要说现在这只是在吃苦了。”

贾逸道:“说的好听,你为什么不去?”

宋乐道:“某小儿才五岁,要不是有他拖累,某早去了。”

“几年前大汉北伐匈奴,伱为什么不去建功立业。”

宋乐脸色一囧,但很快说道:“某虽然怕死,但不怕累。”

宋乐这话让在场所有工匠都感到一阵好笑,虽然他们也羡慕成为贵族的人,但他们却不敢真上战场。

永安里,贾家。

结束一天操劳之后,贾逸回到自己的家。

贾逸是长安的土著,当时长安还叫咸阳城,他就是咸阳城的一名工匠,按照后世的说法,他们九代都为大秦朝廷服务,而且更加让后世人羡慕的是,他家这个位置是世袭的,老子死了儿子接。

这要写上一篇小作文,肯定要写九代人的坚守,传承三百年大秦军工品质。

只可惜他没有那么好的命,在大秦工匠的地位不高,按照商君的安排,整个大秦利出一孔,商君需要大秦所有人变成农户和军人,把大秦变成一个强大的战争机器,工匠的地位也就比商户稍微高一点,有无穷的徭役等着他们去做。

大汉开国之后,他的日子才好过一点,这次他终于不用给朝廷免费徭役。

他先是凭借自己的手艺,在鲁甲的作坊当中成为了大匠,而后鲁甲的作坊搭上长安车马厂之后,身为大匠的贾逸收入也提升了一倍,现在他每个月的俸禄高达1万钱,即便是在物价高等的长安城他也是妥妥的高收入人群。

贾逸的家庭还算美满,虽然父亲早亡,但他却带着母亲和妻子躲过了秦末乱世,是帝都人,又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,这些年生活已经超出了贾逸的想象了。

他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,只希望自己的三个儿子能在长安城开枝散叶,要是还能有一两个出息的,那对他来说就相当于祖坟冒青烟了。

现在他有三个儿子,长子今年中考时,可以算是他们家这些年最大的挫折,老大虽然废了,但另外两个小子一个上小学五年级,一个上中学二年级成绩都可以,夫子都说有希望可以考上学府,现在他们家族跃迁只能指望后面两个小子。

“当家的,怎么这么早回来?”贾逸的妻子幼娘奇怪问道。

朝廷执行四个时辰工作制度,尤其是像他们这些为少府供应零部件的作坊,对这种事情抓的最严,连加班加多了都会发出警告。这就导致了贾逸这样的工匠有一定时间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,

她了解自己丈夫的习性,这个时候贾逸一般不是在戏院听戏,就是在酒馆和朋友小酌,听一些月报上的消息。

因为大汉的政治气氛开放,近两年还染上了一些帝都小民的习性,开始关心起天下大事,一般情况下是不到天黑不会回来的。

贾逸却没有回答,而|天才一秒记住 言情小说 s23us.c o m是反问道:“母亲和盛儿怎么没有在家?”

幼娘道:“母亲坊里做事。盛儿他和同学去足球场了,说了今晚不会回来吃饭。”

贾家自然是不缺钱养活自己的母亲,但贾母仍然保留了先秦时期的危机感,家里的粮食必定要囤够半年的数量,也给自己也找了一份事做,就是套个红袖套,在市坊监督行人,不要让他们乱丢垃圾,或者是马拉的粪让他们铲干净。

这种事情不劳累,但花的时间多,要雇佣的人也多,朝廷如果雇佣青壮划不来,但雇佣长安城的老人却异常划算,每个月会给贾母100钱,逢年过节再给带礼品回去,他们就会认认真真的去巡视街道。

贾逸本不想自己母亲操劳,但他母亲却乐意做这样的事,不愿意待在家里,他也无可奈何。

但听到长子不在家,贾逸气愤道:“中考没考好,还有心情去看足球,果然是不成器,某看即便是复读一年也是考不上学府的。”

幼娘有些担心自己儿子的前途道:“考不上学府,盛儿以后该怎么办?”

贾逸想了想道:“某打算让他去东家的作坊学艺,他也读了十来年书了,等掌握了某的手艺,以后再成为大匠想来是不成问题的。”

在大汉大匠绝对的上线高,下线高的职业,即便是贾逸在大匠当中技术不高的,俸禄也可以超过万钱,而要是最顶级的大匠,年入百万不成问题,甚至朝廷还有招收大匠为官的事迹,当今九卿之一的少府令,原本就是打铁的。

幼娘道:“这孩子一直说要报名去屯垦,只怕他不会愿意去东家的作坊。”

幼娘自然不想自己的儿子去南疆屯垦,关键是十八岁的青年最叛逆了,哪里肯听大人的话。

贾逸道:“这由不得他,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。”

幼娘担忧道:“我只担心他暗中报名,到时候我们就被动了。我们前院的商家的长子,就瞒着他父母报名去屯垦,结果还是朝廷的人敲锣打鼓来到他家,他们才知道这事情。

当家的你是没看到当时的场景,商贾那两口子哭的多凄惨,拉的都不放手啊。但没办法只能看着人被带走。”

幼娘待在永安里也是有自己的交际圈,大汉屯垦是这两年来热点的中心,所以长安城也经常流传各种和屯垦有关的故事。

收入低的百姓还真有不少人有这个想法,按照大汉朝廷宣传的,一亩地有10石粮食的收益,100亩就是1000石粮食的收益,这不管怎么算,一年的收益也有1-2万钱,这已经超过了长安城大部分工匠的收入了。之所以大家都没有报名,一是舍不得长安城的生活,二就是对这个宣传有所怀疑。

这里不得不说,江南的田地在封建时代就是外挂,一亩田地的收益是北方好几倍,尤其是明清时期差距最大,看电视剧北方的村庄就是破破烂烂的棉袄和黄土组建的村庄,到来南方就是烟雨江南,亭台楼阁,可见双方在封建时代亩产的差距。

但贾家在长安城也是高收入的家庭,自然看不上这100亩的田地。

但幼娘的话却让贾逸担心不已,现在他的长子越来越不听话了,要是他也学这套,自己可没有办法把人留下。

贾逸想了想道:“盛儿也到18岁了,应当成家立业,想来给他找一方媳妇,他就会安定下来。”

幼娘道:“某去找王婆,看看能找到哪家贤惠的闺女。”

话分两头,就在贾父,贾母两人想要让自己儿子安定下来的时候,放弃去屯垦的想法。

贾盛却跟着自己的同学来到了学校附近的云来戏班看新的戏曲。

贾盛笑道:“这是朝廷最新编排的戏曲,叫《高家大院》,最火了,每天看的人都排满戏院了。”

贾盛一些人进入戏院,果然看到里面已经满是看客。

这个时候一个伙计问道:“公子是要雅间还是要坐票?”

贾盛豪气拍出一个写着1的银币道:“来一间上等包间,再来几叠小吃。”

伙计喜道:“几位公子,小的给您引路。”

伙计带他们来到戏院的二楼包间。

没多久在众人的欢呼声音当中,戏曲开幕,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台上。

所谓的《高家大院》就是徐凡抄了后世家春秋的一个大纲。

他以前读书的时候也看过这,里面的情节基本上忘光了,大概就是讲一个家族青年反抗封建父母,他连主角的名字都忘记了,唯一记得就是主角是一个极其窝囊青年,最后逼得忍无可忍才发泄了一番。

徐凡定下大纲的基调,自然也是反封建,反族权,然后带入一点爽文的情节,就交给自己的手下来编写了,就有了现在的《高家大院》。

徐凡弄这部戏曲,一是想要扫一扫大汉的封建习气,没办法大汉继承的就是封建帝国,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,因为徐凡的分封,反而加重大汉的封建势力。

有一个很反常识的事情就是,大秦虽然号称是封建王朝的开端,但实际上在整个2000多年的封建史当中,大秦是最反封建的王朝,他们上面灭了世卿世禄的封建贵族,下用强悍的武力拆散了封建大家族,把他们变成了小门小户的自耕农。

这是后世的封建王朝比不了,同时也是因为有这样良好的基础,徐凡以产业为根基的国策才能顺利铺展开。

而作坊主和工匠的力量,不要看在大汉好像也不小。

但他们依旧算不上大汉主流的力量,大汉主流势力是上层的贵族汉吏,下层则是以自耕农,小地主为主,别的不说,即便大汉的税金超过了百万钱,但大汉一年的粮食,麻,丝等农业税收入还是大汉最重要的税收。

本质上大汉依旧是个封建农业国,虽然出现了蒸汽机,但改造这么庞大的帝国依然需要时间。

但这两年徐凡愕然的发现,大汉的产业越来越兴盛,作坊主的力量也越来越强,但整个大汉却出现保守化的趋势,民间开始出现大家族,甚至开始出现什么族规族律约束族人。

这是徐凡难以接受的事情,你哪怕是搞资本化,那也好过后退。

民间的保守化封建化,让徐凡意识到,大汉不但要发展产业,反封建的意识也要提升起来,于是就有了这个高家大院的戏曲。

贾盛他们看戏曲不到半天就皱起眉头了。

“这主角也太窝囊了,怎么什么都听自己的父母的一点主见都没有。”

贾盛同学万裕无奈道:“我等不是一样,我父亲决定的事情根本就没人敢反。我想考墨子学院,他就是不让我去报名,偏偏要我去考政法学院,我知道他的想法,政法学院的学生有很大概率会成为朝廷的法曹。

但我根本不喜欢那些繁杂的法律条文,我喜欢研究蒸汽机,也想弄出像火车一样可以自动跑的机器,但我的父亲就不听,报名的那天更是亲自帮我改了志愿。”

贾盛另一个同学陈诚翻白眼道:“你这考中的人都抱怨,那我们这些没考中的人怎么办?难道一个个全部去跳渭水?”

大汉民间的财富越来越多,中层百姓有能力供养中学生的也变得越来越多了,这就导致中考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,今年中考的学生根据朝廷的说法达到了五十万,而大汉的学院即便进行了扩张,但也只能招收3万学生,几乎达到二十比一的录取率,虽然比后世的科举已经高好了很多,但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。

贾盛道:“我等看戏怎么一下又说到中考去了,不许再提了。”

万裕他们戏曲看到后面,主角终于开始反抗自己的父母了,他们这个时候才喝彩起来。

贾盛道:“这戏文说的好啊,父母都是旧时代的人,他们的见识根本就不如我们,偏偏又喜欢对我等的生活指手画脚,却不知道天下已经变了,他们的经验已经没有用了。”

万裕激动道:“代沟这词说的太好,我就感觉不能和父母沟通,原来这是因为有了代沟。这戏曲算是把我等的心里话全部说出来了。”

比起老一辈,新生代显然更适应大汉的生活,他们不愿意接受长辈指点自己的生活,反抗的意志更加强烈。

(本章完)

最新网址:bi xiasheng hua.c o 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