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网址:bi xiasheng hua.c o m 翌日——

柴湾,嘉业街18号,

《明报》工业集团。

对很多香港人来说,今天和昨天一样,依然是一个很普通的上午,风和日丽,晴空万里,大家待在写字楼,待在公司,工厂,以及辛苦地重复着昨天枯燥无味的工作,等待有一个夜幕的降临,然后收工下班。

但是此时柴湾《明报》工业集团的会议室内,却与持续多日的冷清不同,此时会议室六个吊扇呼呼啦啦的转动着,努力为房间带来凉风,椭圆形足以容纳六十人的大型会议桌周围坐满了人。

此时人声鼎沸,各自讨论着什么,十多个声音同时响起,简直让会议室比菜市场更加喧嚣。

“这次我们《明报》的全港销售量名列前茅,第一次超过《东方日报》和《星岛日报》,成为报刊中王者!”

“是啊,我们的努力没白费!《明报》能够有今日销量,我们大家可要好好庆祝一下!”

几名《明报》高层说道。

“不过话说回来,这次我们《明报》销量能够突出重围,达到全港销量第一,首先要感谢社评这個专栏!是这个专栏给我们赚足阅读量和话题。”

“是啊,尤其批评和审判杜永孝那一块儿,简直博眼球至极,无数读者都是冲这个栏目去的!”

众人再次议论纷纷,分析着报刊的优势。

“可怜那《东方日报》和《星岛日报》被姓杜的把持,不要说发布关于杜永孝的批评文章,连半星坏话都说不得。”

“说得对!这俩家报纸已经被杜永孝左右,想要重新杀回销售前沿势比登天。”

此刻整个会议室洋溢着热烈气氛,毕竟能够坐上全港报纸销售量第一宝座,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情。

《明报》打拼这么多年,也是仅有的几次,尤其这次能够借助杜永孝事件牢牢坐稳第一,更是少见。

“好了,大家静一静!现在有请我们《明报》总编沈宝新先生为大家讲几句话!”

作为《明报》特约作家,也是大佬金勇好友的倪匡站起来说道。

众人停止议论,一起看向沈宝新。

沈宝新乃是《明报》创立元老之一,当年他和金勇一起联手创办这家报社,金勇拿出三万港币,沈宝新拿出一万港币,外带支付报社房租,以及给员工发放薪水。

如果说金勇是《明报》的精神领袖,靠着一支笔十六部武侠,为《明报》的发展打下坚定基础,那么沈宝新就是整个明报的大总管,后勤部长,掌管着明报里里外外大大小小事情。

正是由于沈宝新的能干,才让金勇有那么多时间埋头创作。

今年沈宝新正好四十三岁,因为过多的操劳让他双鬓沾染银丝,鼻梁上架着一副圆形近视镜,显得为人古板恪守。

沈宝新扶扶眼镜,看一眼端坐在旁边的报社大佬金勇,这才拿出文件开口道:“首先,关于我们《明报》销售量位居全港第一,这件事情不用我再多赘述,这是大家的功劳,也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。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为自己鼓掌!”

啪啪啪!

在沈宝新的带领下,众人纷纷鼓掌。

“其次,现在我们商讨今晚要怎么去庆祝,是去歌舞厅,还是去大酒店?”

“当然是去歌舞厅咯!”

“不好吧,毕竟还有女同事。”

“那就去大酒店狂吃一顿!”

“这样好,大家辛苦这么多天,也该好好吃一顿了!”

众人七嘴八舌,讨论着去哪儿庆祝。

“好了,大家静一静,具体怎样庆祝,我们还是听查社长怎么说。”沈宝新笑眯眯看向金勇,把决定权交给他。

众人一听让金勇决定,全都噤声,心里不由得忐忑起来。

原因很简单,金勇是出了名的“孤寒”,尤其在克扣“稿费”方面,更是大名鼎鼎。

比如说香港很有名的作家蔡澜,去《东方日报》写稿,说明写三个月的连载,每天七百五十字,稿费是一千元。但他在《明报》翻译日本推理,每天八百字,稿费只有六百五十三,比《东方》少了三百五十元。

蔡澜与金勇关系不错,所以没有提过抗议。但倪匡和亦舒就不同了。兄妹齐向金勇抗议,电话,信件齐飞,要求加稿费。

金勇总是左推右挡,以太极卸劲化去倪氏兄妹刚猛凌势。

倪匡气他不过,趁着一场宴会,带住几分酒意,大声疾呼要金勇加稿费。

他说:“查良镛,你赚了这么多钱,应该加加稿费了吧。

金勇笑笑说:“好好,我加!“

总算把一场风波平了。

事后,稿费真的加了,是百分之五,聊胜于无。

倪匡不满,打电话去骂。金勇拗他不过,于是杀手锏来了。

“好了好了,倪匡,不要吵!给你写信。“金勇用近乎哀求的语调说。一听写信,倪匡昏了过去,大叹,“我命休矣!“

原来以论口才,金勇口才敌不过倪匡,但讲到写信评道理,倪匡绝对不是对手。

倪匡怕写信,他是一字千金。写信白写没钱收,只有傻瓜才做。

独有金勇是一等一的傻瓜,偏偏喜欢写信。

倪匡说:“我从来不曾见过有一个人像查良镛那么喜欢写信的人。“坐言起行,过两天,查先生的信到了。拆开看,附列十几条条文,不是申诉报馆开销大,便是经济不景气,惟有节约。最后例必是吾兄要加稿费,势必引起连锁反应,意即谓你加,人也要加。这笔开销不轻,只把倪匡看得心酸难熬,最后惟有弃械投降,不提加稿费了。

所以,一路到现在,倪匡在明报的稿费并不太高。比起《东方》,《清新》《翡翠》大有不如。

倪匡常自叹:“跟查良镛太熟,有时反而不好乱说话呢!”

亦舒是继倪匡后第二个敢同金勇谈稿费的天下勇者。

亦舒比倪匡还辣,她在专栏里直接提出,文辞尖刻,几乎在说金勇在刻薄爬格子之人。

面对如此刚猛的攻势,金勇以不变应万变,甚而以静制动,一样把亦舒弄得服服贴贴。

在本港文化界里,倪氏兄妹素以辛辣出名,居然都给金勇弄得服服贴贴。你说金勇的本领有多大?木蚤虽恶,遇上糯米也是变不出戏法的。

金勇就是治服倪氏兄妹这两只顽皮木蚤的糯米。

为了这个原因,许多人说金勇吝啬。其实金勇并不吝啬,他不过是深懂节省之道理而已。他不像倪匡乱花钱,也不会富而后骄。他是应用则用,对朋友,有时也很慷慨。这一点倪匡体会很深。

倪匡有什么困难,金勇都会帮忙。有时倪匡等钱用,金勇就会预支版税。这是是倪匡跟《明报》出版部的人亲口说的。

倪匡支版税,并不是小数目,通常都过十万。金勇从来没有一趟皱过眉头。顶多会带点劝告的口吻对倪匡说:“钱不要乱用啊!“

但是对于《明报》内部的人来说,这位查老板却是实打实的“精细鬼”,锱铢必较,这次想要让他出钱大开庆功宴,恐怕很难。

果然——

金勇沉吟一下,扶扶自己的黑框眼镜,这才说道:“鉴于目前我们公司发展状况,不能因为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,更不能因为销量第一就大言不惭,我们要懂得勤俭节约,要懂得谦虚谨慎……”

“完蛋了!”

“没戏了!”

“哎,空欢喜一场!”

众人一看这情景,纷纷叹息。

“但是-——”

眼看现场情绪低迷,金勇话锋一转,“为了鼓舞士气,更为了加强团结,所以我决定破例一次,这次为了大家在太白海鲜坊邀请诸位食海鲜,得不得?”

众人愣一下。

什么,吃海鲜大餐?

连沈宝新和倪匡都有些愕然地望着金勇,仿佛看到另外一个人。

金勇摸摸下巴,看着两人:“看着我做乜,难道不认得?”

“不是啊老查,你是不是发烧?”倪匡与金勇关系较好,毫无顾忌道。

“发烧个鬼!不要讥笑我!”金勇当然知道倪匡这话是什么意思。

“你不发烧,竟然这么大方,这么豁得出去?”

金勇翻白眼,懒得理会倪匡,扭头望着众人:“怎么样,到底得不得呀?”

“得——”

众人异口同声。

大家太开心,太高兴。

谁也没想到大老板金勇今天会这么大气,竟然请大家吃海鲜大餐。

太白海鲜坊可是整个香港数一数二大酒楼,食物美味,环境优雅,更难的是不用他们买单。

现场热闹异常。

大家都在商量今晚怎样大快朵颐。

金勇也很高兴,难得众人这么齐心,更难得是报纸销售量好到爆,能够坐到销售量第一宝座上。

想当年,自己创办《明报》有多艰难,日夜颠倒,继夜工作,才有今日之成就。

就在金勇心思起伏之时,倪匡突然凑到他耳边说:“老查,有句话不知当不当讲?”

“什么话?”金勇狐疑地看着倪匡。

倪匡道:“大家是朋友,我不想打击你,尤其看到大家现在这么高兴,我也不想泼冷水,不过嘛——”

倪匡迟疑一下,还是说道:“就是关于杜永孝的。你也清楚,那杜永孝不是一般人,身为香港第一任华人警务处长,位高权重,身为香港超级大亨,更是富可敌国……这次我们《明报》肆无忌惮在报纸上抨击他,批判他,之前一些文章我看了,还可圈可点,可是后面那些就有些过火,什么莫须有,胡编乱造都有出现……”

金勇皱起眉头。

这次他们的确是吃了杜永孝“红利”的,靠着爆料杜永孝的很多黑料,还有污蔑杜永孝为汉奸,这才获得超强销售量。

金勇一开始,在审查方面也很谨慎,毕竟杜永孝是公众人物,不是一般人,可是随着报纸销量靠着抨击杜永孝节节攀高,金勇就有些迷失自己,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默许一些未经核实内容刊登在报纸上面。

现在《明报》一骑绝尘,金勇早把这事儿抛到脑后,猛地倪匡提起来,他才惊醒。

“伱的意思是——”

“我的意思是杜永孝并非易于之辈,我们这样得罪他,恐怕他会反击-——”倪匡担忧道,“尤其我与他交过手,他乃是睚眦必报之人,倘若不出手,一出手就是雷霆万钧!”

倪匡当年可是吃过杜永孝苦头的,此刻还心有余悸。

金勇沉默了。

捏着下巴,似乎在考虑什么。

旁边沈宝新道:“姓杜的虽然厉害,不过也不至于那么厉害,我们毕竟是报纸人,拥有舆论口舌,这样怕他,难免杞人忧天!”

“是啊,姓杜的要是这时候反击,我们刚好可以再炒一波爆料,就说他公报私仇,滥用职权!”另外一名高层说道。

在他看来,杜永孝就算出招,也一定是靠着手中权力打压他们报社,比如让那些警察过来“查电表”之类。

其他人也这样想,认为杜永孝的报复就是利用权力来陷害《明报》。

金勇这时反倒有些人间清醒,摇摇头道:“是我们做错在先,现在就算他打击报复,也是我们自找!不过嘛,他要是真的滥用职权,我们倒是可是写一写……”

众人闻言相视一笑,“这就对了嘛!他再厉害,也是公众人物,公众人物最怕的就是丑闻!他要是敢使用权力,我们就使劲儿反击,让他下不了台!”

众人纷纷脑补杜永孝被他们抨击的无地自容模样,然后一个个开心的笑了。

就在这时——

咣!

一声闷响。

有人闯进会议室,却是报社法律部门负责人李志辉。

李志辉今年三十三岁,本身英国剑桥大学法律系出身,对法律条文熟悉之至,报社这边招募新人时,对法律层面也有需要,就高薪把他招来。

事实证明,李志辉是个很优秀的法律顾问,帮助明报打赢很多场官司。

金勇和沈宝新如今对他更是信任有加,把整个集团的法律事务都交给他打理。

“不好了,诸位!”

李志辉一进来就惊声道。

“我们被杜氏集团提告!他们控告我们损害杜永孝名誉,以及损害杜氏集团声誉……并且要求-——”

李志辉顿了顿看向金勇等人——

“索赔一个亿!”

(本章完)

最新网址:bi xiasheng hua.c o 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