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楚军不断向西推进,越来越接近秦国的老窝了。

原本想象中越来越激烈的抵抗却没有出现——相反,一开始的秦国民众还会根据秦法的要求,带着武器自发地登城助战……但到后来,秦民却都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,任凭楚军大摇大摆地进城。

于是后面几座城池,楚军都是轻松地进城,将城头的旗帜替换了一下,就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敌城。

显然,这是楚军的怀柔政策起到了效果!

尤其是之前在【故道】放走的那些秦民,显然起到了‘宣传队’的作用——随着楚军继续一路向西,那些宣传队带来的消息被一个接一个地证实,导致秦人的抵抗意志愈发薄弱。

楚军占领城池之后,按照熊午良的命令,第一时间前往城门处宣读楚人的政令——“大楚奉行什三税率……”

“此地,三年之内不征税、十年之内不抽丁……”

“汝等可以留在这里,也可以跟船回到大楚腹地……若是想走,我们也不阻拦!要走的人去领取五天的口粮……”

每说一条,聚拢在城门处的秦民们总要微笑着连连点头,交头接耳——

“果然如此!”

“传言都是真的……什三税率!啧!”

“其实咱们秦国也挺好的……唉,现在成了楚人,我心里还有些惆怅哩。”某秦人如是笑道。

“……”

……

楚军一路兵不血刃。

但【雍城】,作为秦国人的故都,显然不会这么轻松就被拿下!

曲阳新军在雍城外面重新聚拢,排列好森严的阵型。

除去在【故道】留下的守军,以及在各个重要的城池节点留下的必要的守备部队以外,熊午良手中还握有六千兵力。

“骁骑军到哪里了?”熊午良盯着舆图,眉头紧锁。

再一次,熊午良感受到了手中兵力的捉襟见肘。

曲阳新军战力强悍的确不假,他们或许可以在战场上正面抗衡十倍的敌军,但是却不能劈开八瓣儿用。

如今深入敌境,总要在新占领的敌城中留下些许守备兵力,一来二去,手中的兵力就所剩无几了。

单凭熊午良的几万私兵部曲,或许可以打防守战,也可以打一些局部的进攻作战……但若想在广袤的敌国疆土上攻城略地,那么人数上的不足就成了硬伤。

楚国的最终目标,是吞并天下……从而永消兵戈。

那么,或许军制的改革,也该提上日程了……楚国在未来不需要区区一两万人的顶尖战力,而需要数以十万计的可堪征战的职业军队。

熊午良摇了摇头,将脑海中的思绪甩了出去——

当前战事未定,还顾不得考虑那么多!

魏冉和白起虽然已经撤走了绝大多数挡在楚军行进路上的秦兵,但【雍城】作为秦国的故都,指望秦军在此不做任何抵抗的期许显然是愚蠢的。

而且,楚军此战的目标是控制整个陇西地区——魏冉虽然兵力同样捉襟见肘,但也定会尽力阻挠。

青羽卫统领黄武来到了熊午良的身边,拱手道:“主君——我青羽卫探子已经打探清楚。”

“雍城之中,尚有秦军八千——都是老兵。”

“此外,咸阳还给义渠传信……义渠的牛头兵也在赶来的路上。”

熊午良微微颔首。

义渠者——义渠国也,又称义渠之戎,早在商朝时候就已经存在了。

义渠人是羌戎民族的一个分支,国体耕牧结合,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。和传统的游牧戎狄不一样的是,这些义渠人充分吸纳了中原文化,效法周人建立城邑和村落,农耕技术和畜牧业同样发达。

在过去的几百年时间里,义渠之戎作为秦国西边的邻居,和强秦前后经历了400余年的反复军事较量。

这些义渠人人口不多,但军队战斗力极强——义渠文化中有一句‘以战死为吉利,病终为不详’……可想而知,义渠兵在作战的时候会有多么悍不畏死。

话说义渠之戎实行全民皆兵制度,每逢作战,所有青壮男子都要上战场。

再搭配他们强悍的‘以战死为吉利’的民族精神,其彪悍战力可想而知。

从秦缪公至今,数百年的时间里,义渠人都与秦国时战时和,大概相当于曾经的百越之于楚国。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的很多时候,义渠人都臣服于秦国,但最后总能发展为‘背刺’一手秦国。

总之,就是不咋讲道义,降而复叛是常态。

在真实历史上,直到秦昭襄王三十五年(公元前272年),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,然后大军征讨义渠,这才彻底地灭了义渠国,终于将其领土尽数并入秦国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义渠的文化中除了‘善战’之外,还是有史料可考的最早的‘火葬’制度实行者——《墨子·节葬》中有云:秦之西有义渠国者,其亲戚死,聚柴而焚之,熏上谓登遐(升天)……

言归正传,在现在这个时间线,义渠国是秦国的属国。

虽说秦军主力眼下全数北上,前往抗击赵国。但魏冉也不想毫不作挣扎地就将整个陇西地区拱手让给楚国……于是写信给义渠王,请求后者出兵击楚……倒也合情合理。

……

熊午良轻轻敲击着面前轺车的扶手围栏(这已经是他思考时的习惯性动作了),思忖着道:“雍城内的八千老兵,不足为虑。”

“虽说这些老兵战力很强,但也不敢出城与我曲阳新军作战。”

“真正的祸患,在于义渠兵!”

“义渠究竟出兵多少?”熊午良又低头看向黄武,如是问道。

黄武拱手回道:“回禀君侯——义渠王亲自领兵,兵力约有六万人,距我军不到三百里。”

六万义渠兵!

一直漫不经心的熊午良此刻不禁倒吸一口凉气——须知义渠人的战力,甚至还要超过秦军。不然他们怎会以远少于秦国的人口数量,和秦**事拉扯了好几百年?

这六万义渠兵,不容小觑……

“当然了……”熊午良自言自语:“魏冉信不过义渠人,不敢教他们这六万人大摇大摆地穿过秦国腹地、前往秦赵前线作战……”

“但这陇西地区,秦国本来就守不住了……索性引义渠兵前来,是破罐子破摔……嗯,倒也是一招妙手。”

“传本侯命——今晚召集众将议事!”熊午良对着身旁的小黑如是吩咐道。

……